演示/演讲:一个新型的围绕文本的助记媒介

原文:Demo/talk: a new peritextual mnemonic medium | Patreon 上的 Andy Matuschak

演示视频:https://youtu.be/aYjJIzJwK8U

去年,我与许多作者合作,在《量子国度》以外的多种情境中测试了助记媒介(即 Orbit)。但是...它的效果远远不如预期!自去年底以来,我一直在根据读者的经验重新定义原语。这次演示/演讲以一本教科书、两篇非技术性论文、百科全书参考资料和一篇学术论文为情境,介绍了一个新的助记媒介框架。

这不是一个产品演示视频。为了对开发界面领域的同行有所帮助,并获得我所需要的反馈,我制作了本视频。因此,我还讨论了很多理论和观点,而不仅仅是炫耀 UI 设计。但或许对于一些人而言,从学习我如何着手设计这类东西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也是很有趣的。

能够发布这个视频,我感觉很棒,这是我在一年多以来发布的第一个重要的设计作品。我要感谢大家的帮助,是你们使这成为可能。

非常欢迎评论、问题和批评意见。

讲稿

这是一个配有讲稿的演讲,我提供了相关材料,以便任何想要评论的人搜索和参考。

---

  • 间隔重复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学习方法。因此,它并没有被广泛采用这个事实令人惊讶。

  • 一个关键原因是编写良好的助记卡片(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要复习的问题和答案)实际上相当困难。

  • 这就是为什么 Michael Nielsen 和我开发了助记媒介:也许通过作者提供间隔重复的助记卡片,并将这些卡片与叙述文本联系起来,我们可以使内化知识变得几乎毫不费力。

  •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一直在探索助记媒介在扩展到《量子国度》以外的文本时的发展方向。

  • 现在已经有相当多的作者在不同的情境下采用了这个系统,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读者对于这个系统的热衷程度远不及《量子国度》。

  • Gary Wolf 很好地总结了问题所在:由于过多依赖作者,我们实际上创造了一种威权主义的媒介。

  • 正如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所写(文章链接见视频下方描述):「当前的交互要求你不仅要按顺序完整地阅读文本,而且要反复学习并记住,作者认为重要的内容——且只能以作者指定的形式。这个记忆系统并不是你的,而是借给你使用的,你无法自由支配。」(译者注:原文是 kept under glass,指东西放在玻璃柜面下,你只能看,不能摸。)

  • 如果你正在尝试仔细学习一个明确界定的主题,并且你对这个主题完全不了解,那么跟随权威者很明智!

  • 《量子国度》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它是入门书。读者在此领域的前置知识差别并不大。大多数读者对这个领域了解不足,无法选择他们想要深入研究的具体子话题。他们不太可能对如何组织这些材料有自己的看法。而且,由于他们在这个领域还是新手,无法将之与自己的创意项目联系起来,所以不允许他们添加自己的卡片也无妨。不过,他们仍然希望全面地、深入地理解这些知识。这些读者能从深入的引导式学习体验中受益。

  • 但是,大多数阅读并非如此。绝大部分阅读不是那么线性,更依赖于读者的前置知识、兴趣和当前投入的项目。

  • 我希望吸收那些我认为有意义的观点,但并不一定想完成作者布置的作业。

  • 即使在入门读物中,我也希望助记卡片更像是读者的「私有财产」,而不是作者精心呵护、置于玻璃罩下的东西。这些卡片应该是你可以自由改造的,是能帮你深入地理解自己最关心的问题的。

  • 如果我给了你一本教材,我希望你去拆解它,随处写上笔记。

  • 写出优质卡片很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作者享有这一特权:我们希望读者积极参与,将材料与自身经历或理解联系起来。

  • 理想情况下,你肩上会坐着一位记忆精灵。每当你读到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或读到激发自己灵感的文字时,你都能毫不费力地记住这些细节——而且,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在日后重温这些想法,以激发更深入的思考。

  • 虽然那是科幻故事,但也指引着我们的前进方向。对于那种毫不费力的境界,我们能接近到什么程度?

  • 更实际地说,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信息问题。读者如何通过最少的交互和选择来了解哪些卡片符合他们的兴趣?他们如何最流畅地捕捉反映自己见解的卡片?

  • 这些问题没有一刀切的答案。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需求。即使是同一个读者,在阅读不同文本或同一文本中的不同段落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

  • 在学习新科目时,你可能会更想要依赖作者的指导经验;但当你积累了一些项目经验后,阅读时往往会更加注重实用性。

  • 阅读一篇非虚构文章时,你也许只关注其主要论点,或者,你会想要能够从头开始重新构建整个论证过程。

  • 在阅读参考资料或百科全书时,你往往会直接跳到感兴趣的部分,只关注其中的一两行内容,或者某行中的特定数字或细节。

  • 一段文字可能会激发一位读者大量写作,另一位读者则无动于衷,而另一段文字则引发相反的反应,这取决于文本会如何与每位读者的创作项目和兴趣互动。

  • 书面语言的优点在于它能很好地处理这种模糊性。同样的页面布局既可以用于八卦专栏,也可以用于文学期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跳读或深入阅读;标题和索引等提示有助于引导阅读策略;页边空白处还鼓励读者做笔记;等等。

  • 我们如何使助记媒介也那样的多功能化?

演示

  • 让我们从一个大家熟悉的概念开始:教科书。这我选择了《现代统计学导论》,这是一本开放获取教科书,我正在为了测试而改编此书。

  • 如果我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主题,我可能会倾向于选择《量子国度》那样的引导式学习方法。我会按顺序阅读,并希望作者能给出一些有见地的建议,告诉我应该重点内化哪些内容,以及在哪些地方需要停下来回顾。

  • 因此,我会专注于阅读并努力理解材料。几分钟后,我会发现作者嵌入了一个复习框,我可以在其中快速测试自己对文本关键细节的掌握,并将这些材料融入我的 Orbit,以便我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深入地吸收它们。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很熟悉。

  • 不过,这里有一个新细节:如果我对某张卡片不感兴趣,我可以直接跳过它,继续下一个。

  • 如果我更随意地阅读,这种引导式复习可能会有些生硬。我更倾向于快速浏览复习框中的材料,只保存那些特别吸引我的卡片。

  • 但如果我们继续复习,或者只是切换回来,那么当我们完成时,我们会看到的是:

  • 我们复习过的卡片——而跳过的那些——保存到了我们的 Orbit 中。你还会看到,此列表的卡片状态也反映了这一点。

  • 此默认设置适用于一般情况:你认真复习的问题会自动保存,而你跳过的问题则被忽略。

  • 我们为其他常见情况提供了两个快速批量操作。

  • 你可能会在复习后觉得:这并不怎么有趣,我不想再看到它们。只需点击「撤销」按钮,即可撤销自动行为并删除所有卡片。

  • 或者,你可能会想:那些我跳过的卡片,我现在不想马上复习,但我确实想保留它们,也许我会再看至少一遍。那你可以直接点击「全部添加」。

  • 除了批量操作外,你还可以在这里添加和删除单张卡片。

  • 如果你对作者的卡片措辞不满意,可以直接在这里进行修改。

  • 我设计这个的目标是让你既能享受到作者在构建这些材料时的细致关怀,又能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可以随意涂鸦或剪切。

  •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是对现有助记媒介的渐进式修改,因为我们正在体验一个与《量子国度》非常相似的阅读环境——对统计学非常不熟悉,希望将自己交给作者,以获得精心引导的体验。

  • 但更常见的是,我们并不这样阅读。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最好以非线性的方式、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探索这本统计学教科书。

  •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大学时学过统计学,但当我分析来自《量子国度》的读者数据时,我发现自己对某些统计学主题所知甚少。当我打开这本书时,我的自然做法是跳过一些内容,专注于与我的项目相关或我不熟悉的材料。

  • 在这种情境中,即便是我们在复习框看到的新「列表模式」,也会显得相当笨重。

  •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些材料对我来说是新的:我从未学过如何手工拟合线性模型。我总是使用计算机,但这让我对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 本章的其余部分我都已掌握,我希望只将这部分细节纳入我的 Orbit。我该如何实现呢?

  • 嗯,我需要向下滚动直到找到复习框,然后跳过所有与我想强化的概念无关的卡片。

  • 我可以切换到列表模式,但那样我就得逐一浏览所有问题,找到与我关心的概念相关的问题。

  • 这里实际上有两个问题:一是成本问题,我需要执行大量操作来标记一小部分感兴趣的内容;二是去上下文化问题,我在阅读文本时无法在实际发生的地方和时间标记我的具体兴趣。

  • 这种新版本的助记媒介有一个功能,应该能有所帮助。

  • 让我们回到我感到有趣的那段材料。假设我刚刚读完,心想:哇,我之前真的没理解这个,但现在我觉得我明白了。我想确保自己真正掌握了这个概念。

    • 每当我有那样的想法,我会去看页边是不是有 Orbit 标志。有这个标志,表示这段文本有可用的助记卡片。
  • 当我点击它时,会弹出一个侧边栏,展示相关的助记卡片。我可以一键添加所有卡片。

  • 或者,我也可以根据兴趣单独选择添加某些卡片。

  • 设计这个功能的目的是为了捕捉那种瞬间的灵感火花——当你读到某些内容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哇,这个真有意思!」。同时,我们会通过标记在文本中的位置来暗示你感兴趣的内容范围内是否存在助记卡片,希望这样能尽可能地简化操作流程。

  • 在像这样的教科书中,读者可以灵活地切换使用我展示的这两种模式:可以边读边选择感兴趣的卡片,也可以在完成一个章节后批量添加卡片进行复习。

  • 页边的 Orbit 标记在阅读时提供了一种「外围提示」功能——它提醒你某段内容可能值得记忆。如果你觉得有必要,随时可以将这些内容加入到你的学习计划中。

  • 现在,让我们换个话题,把焦点转向非技术类的散文和非正式文章。在这些新的语境中,我们将看到另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能会将我们迄今为止讨论的两种模式融合在一起。

  • 我的朋友 David Chapman 很慷慨地同意在他 2021 年初发表的一篇哲学随笔中尝试使用 Orbit。

  • 我常常发现 David 的文章很有启发性。因此,我以前会花很多精力为他的观点写 Orbit 卡片。

  • 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他能为我完成这项工作,或至少给我一个初始便利,似乎会更好。

  • David 按照我的建议,在这篇文章中使用 Orbit 编写卡片来强化他论点的各个细节。然而,尽管《量子国度》的读者响应非常积极,对这次实验的反馈却褒贬不一。许多读者告诉我们,他们觉得这种体验让人不快,受迫感强烈——「就像在学校里一样」。我也收到了几篇尝试使用 Orbit 的其他文章的类似反馈。

  • 我认为这里的首要问题是读者的心态。《量子国度》明确是教学性的——作为读者,你是为了学习而来。当文本要求你复习所读内容时,感觉它是在履行职责。

  • 但当一篇像这样的非技术性文章在中途开始要求你记住作者的论点时,很容易让人觉得作者自以为是。

  • 我对这样一篇文章的态度会随着阅读而变化。我通常会以相当随意的心态开始,主要为了获取知识或满足好奇心而阅读。如果作者真的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才可能想要更仔细地研究这篇文章。如果媒介过早地要求读者具备后一种态度,就会令人反感。

  • 「就像在学校里一样」这个说法很能说明问题。我猜这个人的意思是,他们被要求做的事情与他们自身的兴趣不符。这正是大多数人在学校里的本质体验。

  • 第二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内容的详细程度。David 按照我的建议,创作了一系列助记卡片,精确地追踪了他论证的每一个细微环节。这对那些希望深入理解文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 然而,在这些深入细节的卡片中,也混合了一些高层次的卡片——根据我的统计,在60 张卡片中有 7 张属于此类——这些卡片概括了文章的核心思想。

  • 不同读者对文章的兴趣程度各不相同,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作为一名作者,我认为最佳的写作策略通常是针对那些最认真、要求最高的读者。这些读者想要内化足够多的细节,以便能够完整地重构你的论证过程。

  •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忽视或疏远那些处于(比如说) 80% 水平的读者:他们可能投入没那么多,但仍然相当专注,并希望能够记住你的主要观点,在未来的几周内继续思考这些内容。

  • 在助记媒介的最初设计中,我们只能为所有读者都提供最丰富全面的细节。为了全面覆盖内容,我们需要每隔几百个词就设置一个复习区域。

  • 我相信最好遵循熟悉的渐进式披露设计原则:揭示细节的存在,但避免使其成为核心,除非读者自己主动将注意力引向那个方向。理想情况下,再次强调,尽可能减少交互成本。

  • 在我们讨论统计学教科书时,我们谈到人们对文本的特定部分感兴趣,而不是整体。这与人们对文本有不同程度的兴趣不完全相同,但我认为相同的原型可以帮助解决这两种需求。

  • 在这里,我使用新的设计元素制作了 David 的文章的原型。

  • 不再是每隔几段就面对一个复习框,读者将只在文章最后看到一个复习框。

  • 这个复习框专门提供整体性卡片,专注于文章的主要观点。这里只有 7 张卡片。

  • 如果读者对复习本文毫无兴趣,可以轻易地将这个最后的复习框视为附录,直接忽略。

  • 但对更多细节感兴趣的读者会看到散布在整篇文章中的 Orbit 标记。

  • 比如说,我特别被 David 提出的这一点所打动:沼泽对地图和地形的对应理论造成麻烦。我可以点击这个标记,方便快捷地将这个想法存入我的 Orbit。

  • 整篇文章都是如此。这种方法可能听起来很繁琐,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篇文章的 60 张卡片会对应有 60 个标记。

  • 这些标记表示附近段落存在相关卡片。我们故意将之做成了粗略关联。卡片往往会聚集在一起,通常会有几张卡片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个想法。

  • 据我统计,我们为这篇 6,500 字的文章中的 60 张卡片使用了 22 个标记。如果均匀分布,大约每阅读一分半左右会有一个标记。不过,实际上有些部分会比其他部分更密集。

  • 对更多细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阅读时通过点击 Orbit 标记来表明他们的兴趣。

  • 他们会在下一个复习环节中看到他们添加的卡片,无论是在文章末尾的复习框中,还是在 Orbit 应用程序中,与其他文章的卡片一起。

  • 读者也可以随时停下来复习,这对较长的文本可能会有帮助。

  • 就像在统计学教科书中一样,标记的存在提供了一种外围视觉:如果你想要的话,这里有更多。

  • 读者可以逐步选择更多的细节。

  • 除了标记和侧边栏,如果你读完并完成了最后的复习框,你会在列表标签中看到其他可用的卡片。

  • 从概念上讲,现在没有任何卡片「存在」于复习框中。复习框只是作者对前面文本中出现的卡片的整理。

  • 如果你读完文章并完成复习框,你会注意到整篇文章中的某些 Orbit 标记的状态现在变成了已添加或部分添加。

  • 这个侧边栏外观是整合所有卡片的概念,现在所有卡片都「存在」于此。

  • 复习框就像是这个侧边栏的部分视窗。从复习框中,你总是可以跳回到一个卡片的「来源」。

  • 注意,我们没有显示这些卡片对应的文本范围——它们只是与一个大致区域相关联。

  • 我认为这很重要:在我的设计实验中,我发现许多卡片根本无法与源文本进行精准关联。综合、提炼和连接类的卡片尤其如此——而这些往往是最重要的卡片。

  • 这就好比贴在页面侧面的便利贴,指向一个大致范围。

  • 侧边栏给了卡片一种它们在媒介的过去版本中从未有过的「对象永久性」。以前,一旦你复习了一个卡片,它就消失了。它不「存在」于你可以找到它的任何地方。

  • 那种短暂性当然不能培养我想要创造的可塑性感,但它也造成了实际问题。有时人们想对一个对他们不太有效的卡片给出反馈,但他们再也找不到它了!

  • 侧边栏也为你自己的卡片提供了一个家。

  • 例如,当我读到这段关于冒险理性主义的段落时,我被我的朋友 Alec Resnick 对「心灵的自行车」这个短语的观察所打动。

  • 冒险理性主义如何呼应 Alec 对「心灵的自行车」的批评?通常使用时,它暗示你已经知道目的地了!

  • 我可以在这里添加一张卡片,将这个联系带入我的 orbit,就像我在阅读时那样,它是一个一等公民,就像作者提供的那些一样。

  • 我也可以在复习期间或之后添加卡片:我发现那通常是我会意识到我希望有哪些卡片的情境。

  • Orbit 标记提供了一个相对安静的外围视觉。它们只是说「嘿,这里有卡片」。但如果我读得很仔细,我可以固定侧边栏,在阅读时将卡片保持在我的视野外围。

  • 现在我获得了一个持续的额外信息渠道,了解作者认为什么是重要的。

  • 如果我正在写很多自己的卡片,我可能也会发现这种模式更方便——就像在阅读时在文本旁边保持一个笔记本打开。

  • 我可以直接点击文本旁边的空白处开始输入。

  • 这种设计故意类似于书中的边注和数字注释工具,所以它自然地暗示了分享。

  • 也许如果我发现一篇文章非常有趣,我可以使用 Orbit 侧边栏标记它,并与他人分享我的提示,即使作者没有提供他们自己的提示。

  • 或者也许我们应该将其视为一个共享的、类似维基的表面,类似 Genius。

  • 我想探索这些角度,但至少最初我将专注于专家编写的卡片:Quizlet 和 Ankiweb 已经充分展示了众包卡片写作的挑战。

  • 在我迄今为止的实验中,我提出的这种方法似乎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论文、非正式文章和博客文章。

  •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Donella Meadows 那篇广为人知的关于复杂系统杠杆点的文章。

  • 我采用了与David文章相同的方法,在文章末尾设置了一个复习框,其中包含几个精心挑选的关于主要观点的问题,同时在整篇文章中穿插了Orbit标记,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 然而,我发现对于那些信息极其密集的文本——比如参考资料、百科全书和技术论文,我们往往需要一个更为精细的功能来处理。

  • 让我们来看看 Our World in Data 网站上这篇关于预期寿命的文章作为例子。

  • 这是一个关于预期寿命的百科全书式参考资源,从多个角度全面阐述了这一主题。大多数读者可能会选择性地阅读,重点关注他们最感兴趣的方面。

  • 现在,请花点时间浏览本章节的开篇几段。你会发现其中包含了大量数据:「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超过 40 岁」;「1950 年,全球健康状况存在巨大差异:挪威人的预期寿命为 72 岁,而马里人仅为 26岁。」

  • 作为读者,你认为需要哪些辅助功能,才能更好地获取和记住你最感兴趣的信息呢?

  • 如果你试图为每一个细节都添加卡片,最终每个段落都会对应一个 Orbit 标记。

  • 我认为这种做法会让用户感到不知所措。且不说视觉上的干扰,用户需要每隔几秒就决定是否点击一个 Orbit 标记,并评估每个标记背后的卡片内容。

  • 此外,我认为这种方法也会使信息变得过于模糊。以这第三段为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细节信息。假设我对其中的一句话特别感兴趣——「1950 年全球健康状况的不平等是惊人的:挪威人的预期寿命是 72 岁,而马里人仅为 26 岁。」

  • 如果这段文字的信息密度不那么高,我可以通过注意到旁边有一个 Orbit 标记并点击它来深入了解我感兴趣的内容。

  • 然而,在这样一个信息密集的段落中,标记不再能发挥这个作用:我不得不在大量关于其他句子的提示中筛选,才能找到与我感兴趣部分相关的卡片。

  • 对于这些 Orbit 标记,我认为一个更实用的理解方式是:它们代表了「作者在此精心筛选的关于这个子话题最值得记住的要点」。

  • 除非我在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否则我不希望频繁地做出选择。我期望作者能够引导我聚焦于最重要的内容。

  • 这种方式可能是这样的:在本节中,有一个 Orbit 标记,它紧邻着总结整个讨论的段落。

  • 如果我发现这一节特别引人注目,想要将其牢记在心,我可以点击这个标记。随后,我会看到五张卡片,它们概括了最关键的要点。

  • 这些卡片虽然已经相当详细,但有时我可能还想了解更多具体信息。因此,我设计了一种交互方式,旨在将更精细的内容整合到你的 Orbit 系统中,比如具体数字、专有名词和日期等。

  • 当我第一次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震惊地发现全球竟然没有一个国家的平均寿命超过 40 岁。

  • 为了突出这一关键信息,我只需选中「40」并点击「新建填空题」按钮。

  • 随后,在侧边栏中会显示即将创建的题目预览。Orbit智能地推测我可能需要周围的句子作为背景信息,但我可以通过拖动控制柄来自由调整上下文的范围。

  • 此外,我还可以手动编辑上下文内容,实现更精确的控制。

  • 如果我创建了多个上下文重叠的填空题,Orbit 会贴心地为我自动合并它们,避免重复。

  • 我计划为图像内容提供同样的交互功能,这样就能轻松地为地图或图表等图像细节创建填空题。例如,可以处理《细胞生物学的数字》中的这些图表

  •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填空题」形式的卡片在教育学术语中被称为「完形填空」。

  • 这种填空题很容易制作,因此刚开始使用间隔重复学习法的人常常滥用:他们只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大段原文,然后删掉一些部分。虽然这是一种简单的制作提示的方法,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可能是因为上下文信息过于繁杂,或者问题不够明确,又或者学习者最终只是在进行表面的模式匹配,机械地重复短语而没有真正理解和吸收内容。

  • https://www.brainscape.com/flashcards/experimental-design-8660066/packs/15958967 斯德哥尔摩的一组科学家成功重复了亚特兰大一个团队最初进行的实验。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这个实验是,但不是。

  • 但根据我的经验,当用于聚焦具体、精确的细节时,填空题的效果会更好,就像我之前举例说明的那样。比如数字、日期、名称、专业术语、用词等。理想情况下,还应该提供紧密相关的上下文信息。

  • 我发现,专注于更高层次的、能够综合和总结信息的卡片通常是最有效的。如果缺少这些高层次的卡片,仅仅依赖于细节性的填空练习,可能会导致所获得的知识变得零散且不够牢固。

  • 我希望通过让作者专注于那些更具挑战性的高层次卡片,同时为读者提供一种轻松创建超细节卡片的方法,我们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

  • 在这种百科全书式的文章中,我们通常不会在页面末尾看到复习框。这是因为这类文章的阅读模式往往是非线性的。

  • 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内容,我认为在文章中适当分布一些 Orbit 标记,再配合用于学习细节的填空互动,会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 如果有必要提供更宏观的、针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卡片,你可以将它们放在与摘要或结论相关的 Orbit 标记中。

  • 我的实验表明,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技术论文。举例来说,这里有一篇介绍 IPFS(一种分布式文件系统)的论文。

  • 这篇学术论文采用了典型的结构。它首先阐述研究动机,然后介绍相关背景,将本研究与前人工作进行对比。接着概述了整体设计,随后逐步深入技术细节,最后探讨了研究成果的潜在影响。

  • 不同背景的读者阅读这篇论文可能有不同的目的。有人可能只是好奇 IPFS 的运作原理,有人可能打算开发 IPFS 客户端,还有人可能想借鉴其设计来创建自己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 Orbit 标记系统使我能够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关注特定主题。比如,我可能对论文的研究动机和背景介绍不太感兴趣——因为我已经从其他渠道了解了这些信息——而更想深入了解文件系统的具体工作机制。

  • 我会重点关注第 3 节,并为那些让我获得新知识的主题添加 Orbit 标记。

  • 对于我正在构思的项目而言,分布式哈希表中直接存储的「小型」数据的大小阈值实际上非常关键。尽管大多数读者可能不会特别在意这个细节,作者也没有专门为此设置卡片,但我可以通过填空式卡片快速记录这个重要参数。

  • 在浏览潜在应用场景列表时,我联想到了另一个相关的有趣话题,于是我可以随手添加一个关于这个想法的提示。

  • IPFS 和 Tim Berners-Lee 的 Solid 项目在哪些方面可能相辅相成? 例如,是否可以利用 IPFS 来实现分布式的 Solid 数据存储单元?

  • 通过这种方式,我在未来几周乃至几个月里都会不时被提醒思考这些想法,从而加深理解并激发创新。

总结和结论

  • 让我们做个总结,回顾这种创新助记媒介的原语。

  • 卡片——包括读者自创和作者预设的——都整合在侧边栏中,灵活地与相关原文内容并排显示。

  • 作者可以在复习框中呈现这些卡片。这一设计继承了现有助记媒介的优势,既让读者能够及时复习所学内容,又可以保存重要提示供日后回顾。

  • 在这个新设计中,读者可以在复习过程中自主选择,跳过不需要的卡片。

  • 此外,新增的列表界面提供了内容全局视图和批量操作功能。

  • 作者还可以通过 Orbit 标记在阅读过程中巧妙地展示卡片。这些标记相当于在说:「点击我,即可将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纳入你的 Orbit 学习系统。」

  • 这些标记使你能够在文本中灵活跳转,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选择想要深入学习的主题。

  • 如果你希望在阅读时随时查看卡片,还可以选择将侧边栏固定,使卡片内容始终可见。

  • 作者可以灵活组合使用复习框和 Orbit 标记,为读者量身打造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 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作者可能会在文末设置一个综合复习框,概括最关键的信息,同时也可能利用 Orbit 标记系统在正文中插入针对具体主题的详细卡片。

  • 对于《量子国度》这类教学性质明确的文本和我之前提到的统计学教材,作者可以在每个章节结尾定期添加复习框,帮助读者把握学习进度。

  • 相比之下,百科全书条目和学术论文通常不会使用任何复习框。

  • 读者可以创建自己的卡片,这些卡片会与作者提供的卡片并列显示。

  • 对于那些过于细节化、难以由作者全面整理的内容,我们提供了一种便捷的交互方式,使读者能够快速生成填空题式的卡片。

  • 对卡片进行分类、编辑和撰写的过程并不仅限于阅读环境:我计划将这些基本功能也整合到 Orbit 应用程序中。

  • 因此,当你遇到一个不太相关的提示时,你可以选择跳过它,系统会逐渐降低该提示的出现频率。你也可以优化提示的措辞,或者在许多情况下,直接删除它可能是最佳选择。

  • 我们此前在侧边栏和复习框的列表标签中看到的卡片列表,在应用程序中也将有一个类似的功能,让你能够浏览和编辑你的个人卡片库。

  • 目前,这些新的基础功能仅存在于概念验证阶段的原型中。

  • 接下来,我计划开发更加成熟的原型,以便在真实环境中与读者进行测试。

  • 我还需要完成大量富有挑战性的设计工作,为我展示的所有新功能设计用户引导流程。在这个视频中,我主要介绍了基础功能,并以熟练用户的身份进行了演示。但实际系统显然需要为新用户提供自我介绍和使用指导。

  • 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提出批评、问题、疑惑之处,以及任何相关的想法和讨论。

  • 我要特别感谢 Ozzie Kirkby,他在去年夏天为这个问题的一些早期解决方案进行了原型设计。同时也要感谢 Nick Barr、Taylor Rogalski 和 Gary Wolf,我与他们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