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演讲:一个新型的围绕文本的助记媒介

原文:Demo/talk: a new peritextual mnemonic medium | Patreon 上的 Andy Matuschak

演示视频:https://youtu.be/aYjJIzJwK8U

去年,我与许多作者合作,在《量子国度》以外的多种情境中测试了助记媒介(即 Orbit)。但是...它的效果远远不如预期!自去年底以来,我一直在根据读者的经验重新定义原语。这次演示/演讲以一本教科书、两篇非技术性论文、百科全书参考资料和一篇学术论文为情境,介绍了一个新的助记媒介框架。

这不是一个产品演示视频。为了对开发界面领域的同行有所帮助,并获得我所需要的反馈,我制作了本视频。因此,我还讨论了很多理论和观点,而不仅仅是炫耀 UI 设计。但或许对于一些人而言,从学习我如何着手设计这类东西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也是很有趣的。

能够发布这个视频,我感觉很棒,这是我在一年多以来发布的第一个重要的设计作品。我要感谢大家的帮助,是你们使这成为可能。

非常欢迎评论、问题和批评意见。

讲稿

这是一个配有讲稿的演讲,我提供了相关材料,以便任何想要评论的人搜索和参考。

---

  • 间隔重复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学习方法。因此,它并没有被广泛采用这个事实令人惊讶。

  • 一个关键原因是编写良好的助记卡片(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要复习的问题和答案)实际上相当困难。

  • 这就是为什么 Michael Nielsen 和我开发了助记媒介:也许通过作者提供间隔重复的助记卡片,并将这些卡片与叙述文本联系起来,我们可以使内化知识变得几乎毫不费力。

  •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一直在探索助记媒介在扩展到《量子国度》以外的文本时的发展方向。

  • 现在已经有相当多的作者在不同的情境下采用了这个系统,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读者对于这个系统的热衷程度远不及《量子国度》。

  • Gary Wolf 很好地总结了问题所在:由于过多依赖作者,我们实际上创造了一种威权主义的媒介。

  • 正如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所写(文章链接见视频下方描述):「当前的交互要求你不仅要按顺序完整地阅读文本,而且要反复学习并记住,作者认为重要的内容——且只能以作者指定的形式。这个记忆系统并不是你的,而是借给你使用的,你无法自由支配。」(译者注:原文是 kept under glass,指东西放在玻璃柜面下,你只能看,不能摸。)

  • 如果你正在尝试仔细学习一个明确界定的主题,并且你对这个主题完全不了解,那么跟随权威者很明智!

  • 《量子国度》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它是入门书。读者在此领域的前置知识差别并不大。大多数读者对这个领域了解不足,无法选择他们想要深入研究的具体子话题。他们不太可能对如何组织这些材料有自己的看法。而且,由于他们在这个领域还是新手,无法将之与自己的创意项目联系起来,所以不允许他们添加自己的卡片也无妨。不过,他们仍然希望全面地、深入地理解这些知识。这些读者能从深入的引导式学习体验中受益。

  • 但是,大多数阅读并非如此。绝大部分阅读不是那么线性,更依赖于读者的前置知识、兴趣和当前投入的项目。

  • 我希望吸收那些我认为有意义的观点,但并不一定想完成作者布置的作业。

  • 即使在入门读物中,我也希望助记卡片更像是读者的「私有财产」,而不是作者精心呵护、置于玻璃罩下的东西。这些卡片应该是你可以自由改造的,是能帮你深入地理解自己最关心的问题的。

  • 如果我给了你一本教材,我希望你去拆解它,随处写上笔记。

  • 写出优质卡片很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作者享有这一特权:我们希望读者积极参与,将材料与自身经历或理解联系起来。

  • 理想情况下,你肩上会坐着一位记忆精灵。每当你读到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或读到激发自己灵感的文字时,你都能毫不费力地记住这些细节——而且,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在日后重温这些想法,以激发更深入的思考。

  • 虽然那是科幻故事,但也指引着我们的前进方向。对于那种毫不费力的境界,我们能接近到什么程度?

  • 更实际地说,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信息问题。读者如何通过最少的交互和选择来了解哪些卡片符合他们的兴趣?他们如何最流畅地捕捉反映自己见解的卡片?

  • 这些问题没有一刀切的答案。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需求。即使是同一个读者,在阅读不同文本或同一文本中的不同段落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

  • 在学习新科目时,你可能会更想要依赖作者的指导经验;但当你积累了一些项目经验后,阅读时往往会更加注重实用性。

  • 阅读一篇非虚构文章时,你也许只关注其主要论点,或者,你会想要能够从头开始重新构建整个论证过程。

  • 在阅读参考资料或百科全书时,你往往会直接跳到感兴趣的部分,只关注其中的一两行内容,或者某行中的特定数字或细节。

  • 一段文字可能会激发一位读者大量写作,另一位读者则无动于衷,而另一段文字则引发相反的反应,这取决于文本会如何与每位读者的创作项目和兴趣互动。

  • 书面语言的优点在于它能很好地处理这种模糊性。同样的页面布局既可以用于八卦专栏,也可以用于文学期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跳读或深入阅读;标题和索引等提示有助于引导阅读策略;页边空白处还鼓励读者做笔记;等等。

  • 我们如何使助记媒介也那样的多功能化?

演示

  • 让我们从一个大家熟悉的概念开始:教科书。这我选择了《现代统计学导论》,这是一本开放获取教科书,我正在为了测试而改编此书。

  • 如果我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主题,我可能会倾向于选择《量子国度》那样的引导式学习方法。我会按顺序阅读,并希望作者能给出一些有见地的建议,告诉我应该重点内化哪些内容,以及在哪些地方需要停下来回顾。

  • 因此,我会专注于阅读并努力理解材料。几分钟后,我会发现作者嵌入了一个复习框,我可以在其中快速测试自己对文本关键细节的掌握,并将这些材料融入我的 Orbit,以便我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深入地吸收它们。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很熟悉。

  • 不过,这里有一个新细节:如果我对某张卡片不感兴趣,我可以直接跳过它,继续下一个。

  • 如果我更随意地阅读,这种引导式复习可能会有些生硬。我更倾向于快速浏览复习框中的材料,只保存那些特别吸引我的卡片。

  • 但如果我们继续复习,或者只是切换回来,那么当我们完成时,我们会看到的是:

  • 我们复习过的卡片——而跳过的那些——保存到了我们的 Orbit 中。你还会看到,此列表的卡片状态也反映了这一点。

  • 此默认设置适用于一般情况:你认真复习的问题会自动保存,而你跳过的问题则被忽略。

  • 我们为其他常见情况提供了两个快速批量操作。

  • 你可能会在复习后觉得:这并不怎么有趣,我不想再看到它们。只需点击「撤销」按钮,即可撤销自动行为并删除所有卡片。

  • 或者,你可能会想:那些我跳过的卡片,我现在不想马上复习,但我确实想保留它们,也许我会再看至少一遍。那你可以直接点击「全部添加」。

  • 除了批量操作外,你还可以在这里添加和删除单张卡片。

  • 如果你对作者的卡片措辞不满意,可以直接在这里进行修改。

  • 我设计这个的目标是让你既能享受到作者在构建这些材料时的细致关怀,又能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可以随意涂鸦或剪切。

  •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是对现有助记媒介的渐进式修改,因为我们正在体验一个与《量子国度》非常相似的阅读环境——对统计学非常不熟悉,希望将自己交给作者,以获得精心引导的体验。

  • 但更常见的是,我们并不这样阅读。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最好以非线性的方式、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探索这本统计学教科书。

  •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大学时学过统计学,但当我分析来自《量子国度》的读者数据时,我发现自己对某些统计学主题所知甚少。当我打开这本书时,我的自然做法是跳过一些内容,专注于与我的项目相关或我不熟悉的材料。

  • 在这种情境中,即便是我们在复习框看到的新「列表模式」,也会显得相当笨重。

  •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些材料对我来说是新的:我从未学过如何手工拟合线性模型。我总是使用计算机,但这让我对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 本章的其余部分我都已掌握,我希望只将这部分细节纳入我的 Orbit。我该如何实现呢?

  • 嗯,我需要向下滚动直到找到复习框,然后跳过所有与我想强化的概念无关的卡片。

  • 我可以切换到列表模式,但那样我就得逐一浏览所有问题,找到与我关心的概念相关的问题。

  • 这里实际上有两个问题:一是成本问题,我需要执行大量操作来标记一小部分感兴趣的内容;二是去上下文化问题,我在阅读文本时无法在实际发生的地方和时间标记我的具体兴趣。

  • 这种新版本的助记媒介有一个功能,应该能有所帮助。

  • 让我们回到我感到有趣的那段材料。假设我刚刚读完,心想:哇,我之前真的没理解这个,但现在我觉得我明白了。我想确保自己真正掌握了这个概念。

    • 每当我有那样的想法,我会去看页边是不是有 Orbit 标志。有这个标志,表示这段文本有可用的助记卡片。
  • 当我点击它时,会弹出一个侧边栏,展示相关的助记卡片。我可以一键添加所有卡片。

  • 或者,我也可以根据兴趣单独选择添加某些卡片。

  • 设计这个功能的目的是为了捕捉那种瞬间的灵感火花——当你读到某些内容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哇,这个真有意思!」。同时,我们会通过标记在文本中的位置来暗示你感兴趣的内容范围内是否存在助记卡片,希望这样能尽可能地简化操作流程。

  • 在像这样的教科书中,读者可以灵活地切换使用我展示的这两种模式:可以边读边选择感兴趣的卡片,也可以在完成一个章节后批量添加卡片进行复习。

  • 页边的 Orbit 标记在阅读时提供了一种「外围提示」功能——它提醒你某段内容可能值得记忆。如果你觉得有必要,随时可以将这些内容加入到你的学习计划中。

  • 现在,让我们换个话题,把焦点转向非技术类的散文和非正式文章。在这些新的语境中,我们将看到另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能会将我们迄今为止讨论的两种模式融合在一起。

  • 我的朋友 David Chapman 很慷慨地同意在他 2021 年初发表的一篇哲学随笔中尝试使用 Orbit。

  • 我常常发现 David 的文章很有启发性。因此,我以前会花很多精力为他的观点写 Orbit 卡片。

  • 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他能为我完成这项工作,或至少给我一个初始便利,似乎会更好。

  • David 按照我的建议,在这篇文章中使用 Orbit 编写卡片来强化他论点的各个细节。然而,尽管《量子国度》的读者响应非常积极,对这次实验的反馈却褒贬不一。许多读者告诉我们,他们觉得这种体验让人不快,受迫感强烈——「就像在学校里一样」。我也收到了几篇尝试使用 Orbit 的其他文章的类似反馈。

  • 我认为这里的首要问题是读者的心态。《量子国度》明确是教学性的——作为读者,你是为了学习而来。当文本要求你复习所读内容时,感觉它是在履行职责。

  • 但当一篇像这样的非技术性文章在中途开始要求你记住作者的论点时,很容易让人觉得作者自以为是。

  • 我对这样一篇文章的态度会随着阅读而变化。我通常会以相当随意的心态开始,主要为了获取知识或满足好奇心而阅读。如果作者真的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才可能想要更仔细地研究这篇文章。如果媒介过早地要求读者具备后一种态度,就会令人反感。

  • 「就像在学校里一样」这个说法很能说明问题。我猜这个人的意思是,他们被要求做的事情与他们自身的兴趣不符。这正是大多数人在学校里的本质体验。

  • 第二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内容的详细程度。David 按照我的建议,创作了一系列助记卡片,精确地追踪了他论证的每一个细微环节。这对那些希望深入理解文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 然而,在这些深入细节的卡片中,也混合了一些高层次的卡片——根据我的统计,在60 张卡片中有 7 张属于此类——这些卡片概括了文章的核心思想。

  • 不同读者对文章的兴趣程度各不相同,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作为一名作者,我认为最佳的写作策略通常是针对那些最认真、要求最高的读者。这些读者想要内化足够多的细节,以便能够完整地重构你的论证过程。

  •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忽视或疏远那些处于(比如说) 80% 水平的读者:他们可能投入没那么多,但仍然相当专注,并希望能够记住你的主要观点,在未来的几周内继续思考这些内容。

  • 在助记媒介的最初设计中,我们只能为所有读者都提供最丰富全面的细节。为了全面覆盖内容,我们需要每隔几百个词就设置一个复习区域。

  • 我相信最好遵循熟悉的渐进式披露设计原则:揭示细节的存在,但避免使其成为核心,除非读者自己主动将注意力引向那个方向。理想情况下,再次强调,尽可能减少交互成本。

  • 在我们讨论统计学教科书时,我们谈到人们对文本的特定部分感兴趣,而不是整体。这与人们对文本有不同程度的兴趣不完全相同,但我认为相同的原型可以帮助解决这两种需求。

  • 在这里,我使用新的设计元素制作了 David 的文章的原型。

  • 不再是每隔几段就面对一个复习框,读者将只在文章最后看到一个复习框。

  • 这个复习框专门提供整体性卡片,专注于文章的主要观点。这里只有 7 张卡片。

  • 如果读者对复习本文毫无兴趣,可以轻易地将这个最后的复习框视为附录,直接忽略。

  • 但对更多细节感兴趣的读者会看到散布在整篇文章中的 Orbit 标记。

  • 比如说,我特别被 David 提出的这一点所打动:沼泽对地图和地形的对应理论造成麻烦。我可以点击这个标记,方便快捷地将这个想法存入我的 Orbit。

  • 整篇文章都是如此。这种方法可能听起来很繁琐,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篇文章的 60 张卡片会对应有 60 个标记。

  • 这些标记表示附近段落存在相关卡片。我们故意将之做成了粗略关联。卡片往往会聚集在一起,通常会有几张卡片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个想法。

  • 据我统计,我们为这篇 6,500 字的文章中的 60 张卡片使用了 22 个标记。如果均匀分布,大约每阅读一分半左右会有一个标记。不过,实际上有些部分会比其他部分更密集。

  • 对更多细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阅读时通过点击 Orbit 标记来表明他们的兴趣。

  • 他们会在下一个复习环节中看到他们添加的卡片,无论是在文章末尾的复习框中,还是在 Orbit 应用程序中,与其他文章的卡片一起。

  • 读者也可以随时停下来复习,这对较长的文本可能会有帮助。

  • 就像在统计学教科书中一样,标记的存在提供了一种外围视觉:如果你想要的话,这里有更多。

  • 读者可以逐步选择更多的细节。

  • 除了标记和侧边栏,如果你读完并完成了最后的复习框,你会在列表标签中看到其他可用的卡片。

  • 从概念上讲,现在没有任何卡片「存在」于复习框中。复习框只是作者对前面文本中出现的卡片的整理。

  • 如果你读完文章并完成复习框,你会注意到整篇文章中的某些 Orbit 标记的状态现在变成了已添加或部分添加。

  • 这个侧边栏外观是整合所有卡片的概念,现在所有卡片都「存在」于此。

  • 复习框就像是这个侧边栏的部分视窗。从复习框中,你总是可以跳回到一个卡片的「来源」。

  • 注意,我们没有显示这些卡片对应的文本范围——它们只是与一个大致区域相关联。

  • 我认为这很重要:在我的设计实验中,我发现许多卡片根本无法与源文本进行精准关联。综合、提炼和连接类的卡片尤其如此——而这些往往是最重要的卡片。

  • 这就好比贴在页面侧面的便利贴,指向一个大致范围。

    - 侧边栏给了卡片一种它们在媒介的过去版本中从未有过的「对象永久性」。以前,一旦你复习了一个卡片,它就消失了。它不「存在」于你可以找到它的任何地方。
    
      - 那种短暂性当然不能培养我想要创造的可塑性感,但它也造成了实际问题。有时人们想对一个对他们不太有效的卡片给出反馈,但他们再也找不到它了!
    
    • 侧边栏也为你自己的卡片提供了存放之处。

      • 例如,当我阅读这段关于冒险理性的文章时,我的朋友 Alec Resnick 曾对「思想的自行车」这一短语发表过见解,这令我印象深刻。

        • 冒险理性主义如何呼应 Alec 对「思想的自行车」的批判呢?这个短语通常的用法暗示你早已知晓目的地!
      • 我可以在阅读时就在此处添加一张卡片,将此联想纳入我的 Orbit 笔记中,而且它和作者提供的卡片一样,都是「一等公民」。

      • 我同样可以在回顾期间或回顾之后添加卡片:我发现,在这些情境下,我常常会意识到自己当初希望拥有哪些卡片。

    • Orbit 标记提供了一种相对不引人注目的周边视觉提示。它们仅仅卡片「嘿,这里有相关的卡片信息」。但如果我阅读得非常仔细,我可以将侧边栏固定打开,以便在阅读时让这些卡片始终处于我的视野边缘。

      • 如此一来,我就能获得一个持续的额外信息通道,了解作者认为哪些内容是重要的。

      • 如果我正在撰写大量自己的卡片——就像阅读时在文本旁边摊开一个笔记本一样——我也可能会觉得这种模式更为便捷。

        • 我可以直接点击文本旁边的空白区域并开始输入。
    • 这种设计刻意借鉴了书籍中的页边笔记和各种数字注释工具,因此它天然地具备了分享的潜力。

      • 比如说,如果我发现一篇文章非常有趣,我可以使用 Orbit 侧边栏为它添加标记,并与他人分享我的卡片,即便原作者并未提供他自己的卡片。

      • 或者,我们或许应该把它看作一个共享的、类似维基百科的、Genius 网站风格的协作平台。

      • 我很想探索这些可能性,但至少在初期,我将专注于由专家撰写的卡片:Quizlet 和 Ankiweb 已充分证明了众包式卡片信息撰写所面临的挑战。

  • 就我目前的实验来看,我所展示的这种模式似乎能很好地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论文、非正式文章和博客帖子。

    • 再举一个例子:Donella Meadows 那篇关于复杂系统「杠杆点」的著名文章。

    • 和 David 的文章一样,我在文末设置了一个回顾框,内置了几个围绕核心观点的精选问题,并在全文各处设置了 Orbit 标记,以供查阅更多细节。

  • 但我发现,对于那些细节密度极高的文本——例如参考文献、百科全书和技术论文——我们往往需要一种颗粒度更细的功能。

    • 以「我们世界数据」(Our World in Data)网站上这篇关于预期寿命的文章为例。

      • 这是一份百科全书式的、或可称之为参考资料类型的资源,它从多个不同角度探讨了该主题。大多数读者会选择跳跃式阅读,重点关注他们最感兴趣的预期寿命的某个方面。

      • 现在请花一点时间快速浏览此部分的开头几段。请注意它们的数据密度有多高:「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预期寿命超过 40 岁」;「1950 年,全球范围内的健康不平等现象极为严重:挪威人的预期寿命高达72岁,而马里人的预期寿命仅为 26 岁。」

    • 作为一名读者,什么样的功能最能帮助我记住那些我最感兴趣的细节呢?

      • 如果你想通过添加卡片来覆盖所有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那么最终可能每个段落都会附带一个 Orbit 标记。

      • 我想那样会让人感到相当不知所措。撇开视觉上的干扰不谈,我几乎每隔几秒钟就得决定是否要点击一个 Orbit 标记,并且还要评估每个标记背后所隐藏的卡片信息。

      • 而且我认为这样做也会使指向不够明确。看看这第三段,里面包含了如此多的细节!假设我对其中一句话特别有感触——「1950 年,全球范围内的健康不平等现象极为严重:挪威人的预期寿命高达 72 岁,而马里人的预期寿命仅为 26 岁。」

      • 如果这段文字的细节密度不高,我可以通过留意到旁边有一个 Orbit 标记并点击它,来跟进我的兴趣点。

      • 但在这样一个细节如此密集的段落里,那个标记便不再能胜任此项工作:我将不得不从大量针对其他句子的卡片中进行筛选,才能找到与我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相对应的卡片。

    • 我认为,对于这些 Orbit 标记,一个更切实际的心智模型是:「作者在此处精选了关于此分支主题需要记住的关键信息。」

      • 除非我进行非常细致的阅读,否则我不想持续不断地做各种决定。我希望作者能帮助我专注于最重要的内容。
    • 实际效果可能如下所示。这一部分只有一个 Orbit 标记,它附着在对讨论内容进行总结的那个段落旁。

      • 如果我觉得这一部分令我印象深刻,并且希望将其记录下来以便回顾,我就可以点击这个标记,然后便会看到五个概括了最重要观点的卡片。
    • 当然,这些卡片本身仍然相当细致。但有时我发现自己还需要更详尽的信息。因此,我设计了一种交互功能,专门用于将非常细微的细节——比如数字、专有名词、日期等——纳入你的 Orbit。

      • 当我初次阅读这一部分时,得知当时世界上竟没有一个国家的预期寿命超过 40 岁,这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 我可以轻松地选中「40」这个数字,然后点击「新建填空卡片」来记录这一点。

      • 在侧边栏中,我会看到即将创建的卡片的预览。Orbit 会猜测我可能希望将周围的句子作为上下文。但我可以通过拖动这些控制锚点来调整上下文的范围,可多可少。

        • 或者,我也可以手动编辑,缩减上下文内容。
    • 如果我创建了多个上下文有所重叠的填空卡片,Orbit 会自动为我将它们合并。

    • 我将为图片也提供同样的交互功能,这样我就能方便地为图片中的细节制作填空卡片了,例如这些地图,或者像《细胞生物学数字解读》(Cell Biology by the Numbers)一书中这类图表中的细节。

    •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填空」类型的卡片通常被称为「完形填空」。

      • 它们制作起来非常简单,所以许多刚开始使用间隔重复的用户往往会把所有内容都用这种方式处理:只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大段的原文,然后挖掉一些词块。这固然是一种制作卡片的简便方法,但这样做出来的卡片效果往往不佳。要么是上下文信息过于嘈杂,要么是问题指向不够明确,要么你最终只是在进行模式匹配,像鹦鹉学舌一样重复短语,而并未真正吸收任何知识。

        • https://www.brainscape.com/flashcards/experimental-design-8660066/packs/15958967 斯德哥尔摩的一组科学家能够重复最初由亚特兰大一个团队进行的实验。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这项实验是________,但不是________。
  • 但根据我的经验,当用于处理如我所演示的那种目标明确、内容精确的细节时,填空卡片的成功率会更高。例如数字、日期、人名地名、术语和特定措辞等。理想情况下,上下文语境应当紧凑。

  • 我发现,通常最好是专注于那些能够综合和总结信息的高层级卡片;若缺乏这些,细枝末节的填空卡片所构建的知识往往会显得零散且不牢固。

  • 我期望,通过让作者专注于撰写那些撰写难度较高的高层级卡片,同时赋予读者这种轻松创建极细致细节卡片的方法,我们能够达成一种良好的平衡。

  • 那么,在这种百科全书式的文章中,我并不指望在页面末尾会出现回顾框。因为这类文章的阅读模式往往是非线性的。

    • 因此,对于此类内容,我认为在全文中零星设置一些 Orbit 标记,再加上用于处理更细微细节的填空交互功能,就能很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 如果确实有必要提供更为概括性的、文章级别的摘要卡片,那么可以将它们放置在与文章摘要或结论部分相关联的 Orbit 标记中。

  • 我的实验表明,同样的模式也适用于技术论文。例如,这篇是介绍 IFPS(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的论文。

    • 此处的文章结构相当典型。论文首先阐述了高层次的研发动机,接着介绍了相关背景,将该研究置于先前工作的基础之上,然后概述了整体设计,随后的章节则包含了逐步深入的细节,最后是一些关于该研究意义的总结性讨论。

    • 不同的读者期望从这篇论文中获取的信息也大相径庭。我仅仅是好奇 IFPS 是如何运作的吗?我是否打算为 IFPS 实现一个客户端程序?或者我是否试图理解其设计,以便构建我自己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 Orbit 标记使我能够根据不同的主题来表明我的兴趣点。也许我对研发动机或背景信息并不太感兴趣——这些内容我早已通过其他渠道了解——我真正想知道的是这个文件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 我会重点关注第 3 节,点击那些让我学到新知识的主题所对应的 Orbit 标记。

      • 对于我正在构思的项目而言,这个直接存储在分布式哈希表中的「小」数据值的大小阈值实际上至关重要。这并非大多数读者会留意并从本节中汲取的信息,所以作者并未就此编写卡片,但我可以通过填空卡片迅速捕捉到这个细微的细节。

      • 在阅读这份潜在用例列表时,我忽然联想到了另一个我感兴趣的主题,于是我可以在阅读的同时就此添加一个卡片。

        • 从何种意义上说,IFPS 与 TimBL 的 Solid 项目或许能够相辅相成?你可以利用 IPFS 来实现一个分布式的 Solid 数据荚。
      • 如此一来,在未来的数周乃至数月里,系统便会多次提醒我,促使我更深入地思考我的这个想法。

总结和结论

  • 最后,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所提出的新型助记媒介包含哪些原语。

    • 卡片——无论是你自己的还是作者提供的——都存放在侧边栏中,大致与相关的原文材料并列显示。

    • 作者可以在回顾框中呈现这些卡片。如同现今的助记媒介一样,这既能让读者有机会复习所学内容,也能让他们保存卡片以供日后回顾。

      • 在这种新设计中,读者可以在回顾时通过跳过某些卡片来进行筛选。

      • 同时,新增的列表视图能提供全局概览并支持批量操作。

    • 不仅如此,作者还可以在你阅读过程之中,通过 Orbit 标记来呈现卡片。这些标记的含义是:「点击我,将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纳入你的 Orbit。」

      • 这些标记让你能够在文本中自由跳转,自主选择希望记录哪些主题。

      • 如果你愿意,还可以通过固定侧边栏的方式,在阅读时始终保持卡片的可见状态。

    • 作者可以灵活组合运用复习框和 Orbit 标记,以塑造特定的阅读体验:

      • 在一篇论说文中,作者可能会在文末嵌入一个涵盖最重要细节的复习框,同时也可能通过 Orbit 标记来呈现针对各个主题的详细卡片。

      • 在像我所展示的《量子国度》和统计学教科书这类目标明确的教学文本中,作者可以在每个章节末尾定期嵌入复习框,以帮助读者跟上学习进度。

      • 与此同时,百科全书式的文章和技术论文则很可能完全不使用复习框。

    • 读者可以撰写自己的卡片,这些卡片将与作者提供的卡片并存。

    • 而对于那些过于细致入微、作者难以进行合理筛选和组织的细节,我们提供了一种轻量化的交互方式,允许读者快速提取填空类型的卡片。

    • 对卡片进行筛选、编辑和撰写的过程并不仅限于阅读场景:我还将把这些相同的基本要素应用于 Orbit 应用程序本身。

      • 因此,如果某个卡片与你未能产生共鸣,你可以直接跳过它,之后它出现的间隔时间会逐渐延长。或者,你也可以改进其措辞。又或者,在许多情况下,直接删除它会是最佳选择。

      • 我们在侧边栏以及复习框的列表选项卡中所见到的卡片列表展现形式,在应用程序中也将有类似的设计,用于浏览和编辑你的个人知识库。

  • 目前,这些新原语仅存在于概念验证阶段的原型中。

    • 接下来,我计划构建保真度更高的原型,以便在一些真实的场景中与读者共同进行测试。

    • 我还有大量棘手的设计工作需要完成,那就是为我所展示的全部功能设计用户引导流程。在这段视频中,我主要聚焦于原语的介绍,并扮演了一位熟悉该系统的用户的角色。但显而易见的是,一个真正的系统必须能够有效地向新用户进行自我介绍。

  • 感谢观看。欢迎提出任何批评、疑问、困惑或畅所欲言的讨论。

    • 我要特别感谢 Ozzie Kirkby,他在去年夏天为解决这个问题制作了一些早期的原型方案;同时也要感谢 Nick Barr、Taylor Rogalski 和 Gary Wolf 参与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